專業提供論文發表咨詢,國際出版,專利申請,英文期刊投稿咨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學術咨詢服務
掃碼關注公眾號
抖音掃碼關注我
學術出版,國際教著,國際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學術咨詢
來源:職稱驛站所屬分類:哲學論文發布時間:2022-09-28 09:20:36瀏覽:次
〔摘要〕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周易》是一部奠基性、系統性和未來性的著作。對《周易》的研究,要把握好四個維度和一個方向。四個維度,一是要了解《周易》的作者與“觀象系辭”的成書方式;二是要掌握易象與易理辯證統一的內在聯系;三是要遵循“師法”,注重“家法”,以象數易注作為入門基礎;四是要厘清天文與人文之間的源流關系。一個方向,是指《周易》研究的未來方向是返歸本源與開端,回到天地之始,感悟天地人三才之道相生相應、殊途同歸、百慮一致的機理變化,變“方術之作”為“道術之作”,藉此識“古人之大體”,以“見天地之純”。
〔關鍵詞〕《周易》;易象;易理;天文;人文
〔中圖分類號〕I059.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22)04-0204-09
《思維與智慧》(半月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河北師范大學主辦、河北省教育廳主管的文學益智刊物!端季S與智慧》提示思維活動、創新活動的規律,介紹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成功智慧和能力。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周易》是一部奠基性、系統性和未來性的著作。其奠基性表現為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皆濫觴于此;其系統性則體現在《周易》是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天地萬物之間的存在關系的。此外,《周易》不僅是一部“歷史典籍”,而且還是一部“未來之書”。它蘊含未來性的內在品質,成為中國思想、中國智慧的“源頭活水”。它的生生不息的宇宙觀為我們理解過去、認識現在、預知未來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動力!吨芤住肥侵袊枷氲谋驹、中國文化的淵藪、中國智慧的寶藏。上及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天地人三才之道盡在其中。
但《周易》難讀,向來被人們視為“天書”“絕學”。其實“天書”并非邈不可及,高不可攀。“絕學”未必不可以登堂入室、拜師問道。只要找到“天梯”,找到治學的正確門徑,我們就可以藉此進入廣大精微、意蘊豐富、智慧無窮的《周易》世界。
維度一:《周易》的作者與成書方式
研究《周易》,首先得了解《周易》是誰寫的?這是一部什么樣性質的書?《周易》通行本是由“經”“傳”兩個部分構成的。其中“經”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在八卦基礎上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畫,二是專門解釋六十四卦畫的卦爻辭。“傳”是指《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七種十篇專門解釋《周易》本經的文字,古人稱為“十翼”,又稱《易傳》。我們通常所說的《周易》指的就是由“經”“傳”兩個部分組成的古代典籍,它位于“群經之首”,被人們譽為“大道之源”。
八卦的作者,《周易·系辭下》有明確的說法: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①
包犧氏就是伏羲,上古三皇之一,被后人譽為華夏的人文始祖。伏羲創作出八卦,八卦兩兩重疊在一起就形成了六十四卦畫。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同樣存在一個創作的過程,那么是誰完成了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畫的飛躍?唐代的孔穎達對這個問題作了如下討論:
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畫卦,鄭玄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系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以諸文驗之。案《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創造之謂也。神農以后便是述修,不可謂之“作”也。則幽贊用蓍,謂伏犧矣。故《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上系》論用蓍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旣言圣人作《易》,十八變成卦,明用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畫之時,伏犧用蓍,卽伏犧已重卦矣?追f達:《周易正義》卷首,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8—9頁。
他列舉了四種重卦說:王弼認為是伏羲重卦,鄭玄認為是神農重卦,孫盛認為是夏禹重卦,司馬遷認為是周文王重卦?追f達依據“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的思想,支持王弼的伏羲重卦說。清代的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也討論了重卦的作者問題,他的觀點也是支持王弼的伏羲重卦說。班固:《漢書補注》卷6,王先謙補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06—2907頁。
六十四卦畫由三百八十四爻構成,加上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兩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一卦都有專門解釋卦象的文字,這類文字被稱為“卦辭”;每一爻都有專門解釋爻象的文字,這類文字被稱為“爻辭”。如果說伏羲完成了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創作,那么這些解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的文字的作者是誰?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司馬遷說過的一句話中得到啟示:“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卷8,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322頁。很顯然,司馬遷認為周文王是《周易》的作者。他的這一觀點,被孔穎達作了進一步的解說,認為卦辭是周文王創作的,爻辭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所作。周公的爻辭傳達了周文王的思想,因為“父統子業”的緣故,為了尊崇周文王,人們就統一將《周易》卦爻辭的作者歸于文王了。參見孔穎達:《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周易正義》卷首,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0頁。
至于《易傳》的作者,司馬遷明確指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卷5,瀧川資言考證,第2466頁。
司馬遷認為《易傳》的作者是孔子。他的這一觀點,雖然得到了班固、孔穎達等人的支持,但從古至今,有關《易傳》的作者問題,頗多爭議。一般認為《易傳》不是一人所為。近年來,隨著馬王堆帛書《易傳》的出現,為孔子與《周易》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證據。李學勤、廖名春、丁四新等先生均認為孔子與《易傳》有不解之緣。參見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第379頁;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第283—284頁;丁四新:《周易溯源與早期易學考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71頁!兑讉鳌穫魇隽丝鬃拥乃枷,這是毫無疑問的。
關于《周易》一書的作者,班固認為“《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孟康注:“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班固:《漢書補注》卷6,王先謙補注,第2906—2907頁。伏羲代表的是上古易,周文王代表的是中古易,孔子代表的是下古易!吨芤住纷髡叩臍w屬問題,在沒有確鑿無疑的證據可以一錘定音地解決有關爭議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尊重古人崇圣的傳統,依照班固的看法,將八卦及其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的作者歸為伏羲,視六十四卦畫為“伏羲易”;將六十四卦卦爻辭的作者歸為周文王,視六十四卦卦爻辭為“文王易”;將《易傳》的作者歸為孔子,視“十翼”為“孔子易”。
明確了《周易》的作者問題,我們就可以來討論《周易》的成書方式及其特點了。
八卦的來源及創作方法,《周易·系辭下》說得很清楚:“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86頁。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畫出八卦,它是天地萬物的擬象。八卦構成的象征符號不是書齋式的抽象思辨與面壁虛構,它是對日出日落、周而復始的天道運行規律的描畫,代表的是天地萬物類象,其中蘊含的象意即是天地宇宙運行變化的秘密。
伏羲易沒有文字,只有由陰陽爻組合而成的六畫卦,它代表的是上古時代的“無字天書”。這部“無字天書”傳到中古時代的商朝,有一個叫姬昌的諸侯西伯,因為為人仁厚,得到百姓的擁戴,后來被小人讒言中傷,于是被商紂王派人抓捕,囚禁在羑里這個地方。姬昌在監獄里發憤研讀伏羲留下的“無字天書”,思考周人部落的命運,他將自己研讀六十四卦畫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于是伏羲創作的“無字天書”就有了文字的說明與解釋。姬昌是周朝的奠基人,人們尊稱他為周文王!吨芤住愤@部經典的命名,顯然和他有關。
由卦爻辭構成的文王易是對伏羲所發明的“無字天書”的智慧開顯。借助文王易的文字開示,后學者可以由辭識象、觀象見意,藉此領悟伏羲易所蘊含的天地的秘密、自然的真理、人事的吉兇。周文王創作的卦爻辭是建立在對卦爻象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它們是“觀象系辭”的產物。這些文字因象而生、為象而作。因此,要準確理解、科學認識《周易》卦爻辭的內涵就必須具備“觀象明意”的能力。對《周易》卦爻辭的解讀必須與對卦爻象的理解結合起來。用什么標準來衡量這種解讀是準確的、科學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要看這種解讀是否符合八卦取象的原則,是否符合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
文王觀伏羲所畫八卦,悟得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相與為一的機理,用文字的形式發現天路,表彰天意,在天人之間搭建了“文明”的橋梁。這座“文明”的橋梁通向的不是“未來”,而是“開端”。這個開端即是屈原所追問的“遂古之初”。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5頁。中華人文思想的本質特征是對“本源”的高度重視,因為“返本”才能“開新”。“溫故而知新”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94頁。,這是中華文明思想的精髓所在。
古代圣人著述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留下來的典籍都是由結論性的簡約話語構成的。推理、論證、思辨的過程在書中被省略了。伏羲留下來的僅僅是由八卦圖像構成的“無字天書”,這些“無字天書”是如何反映天地宇宙運行的秘密的,他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周文王為什么要用“元亨利貞”“潛龍勿用”等卦爻辭來解釋六十四卦,他也沒有作進一步的說明。于是“為往圣繼絕學,為現世開太平”黃宗羲:《橫渠學案》上,《宋元學案》,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標點本,第664頁。就成為春秋時期孔子的學術抱負之所在?鬃右簧膶W問都凝聚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程樹德:《論語集釋》第1冊,第431頁。這八個字當中。“好古”是孔子思想的尺度與終極的歸宿。這個“古”的根本義,段玉裁一語道破:“《逸周書》:天為古,地為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本,第89頁上。“好古”就是尚友天地,以天地為師?鬃与m然偉大,但卻從不認為自己是“作者”。“作者曰圣”劉勰:《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15頁。,“作”是圣人的事業。天地已開,人類豈可離開天地這個大宇宙另外筑造一間“自己的屋子”?“述者曰明”劉勰:《文心雕龍注》,范文瀾注,第15頁。,“述”是人師的事情,通經明道,接續斯文?鬃“述而不作”,定位于“述者”,所以他撰寫的《易傳》重在“述經”,是對《周易》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的系統解說?鬃幼裱斓刈匀蛔兓囊幝膳c特點,從《周易》的“自然之道”中引申出“人文之道”。因為有了孔子傳述的《易傳》,我們就擁有了通往《周易》世界的橋梁,就擁有了通經明道、接續斯文的可能。
掌握了《周易》一書的構成方式、構成內容和構成特點,我們就會明白對《周易》的閱讀、理解、研究,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搞清楚卦爻辭與卦爻象之間的內在關系,搞清楚卦爻象與天地陰陽變化的邏輯聯系;對《周易》的研究,需要將卦爻辭還原為卦爻象,需要將卦爻象還原為天地之象,需要在天地之象的變化中感悟陰陽升降浮沉的消息,領悟“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孟浩然詩集箋注》,佟培基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9頁。 的不易真理。
維度二:易象與易理
據《左傳·魯昭公二年》記載,魯昭公二年春天的時候,晉平王派大臣韓宣子出訪魯國,在掌管圖書的官員大史氏那里,韓宣子見到了兩本書:
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26頁。
這兩本書,一本是《易象》,一本是《魯春秋》。這里所說的《易象》和《周易》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們是同一本書嗎?李學勤先生認為《易象》是《易傳》形成以前、專門講卦象的書籍,它積累了若干代筮人的解卦知識,是專門用來闡釋《周易》、解讀筮例的,《易象》也是后來《易傳》的來源與基礎。李學勤:《周易溯源》,第63頁。筆者認為,李學勤先生的看法是可信的,符合春秋易學的實際。尚秉和先生指出:“漢儒以象數解《易》,與春秋士大夫合,最為正軌。”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說例》,張善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8頁。也就是說,春秋士大夫是從象數的角度來解釋《周易》的。什么是象數?《左傳》僖公十五年有明確的解釋:
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第1冊,第365頁。
象數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龜卜筮占;第二層是指通過龜卜筮占排衍出的易象,易象即是事物的表象與氣數。春秋太史通過對易象的解讀,領悟其所代表的事物的表象與氣數,藉此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與判斷。從《左傳》《國語》所記載的筮例來看,春秋太史對《周易》的引用與解讀是以《易象》作為闡釋的依據的。之所以要從“易象”的角度來闡釋《周易》,是因為《周易》不是面壁虛構、閉門造車的著述,《周易》乃是先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來的“觀象系辭”之作。這就需要基于“易象”來解讀《周易》,而不能隨心所欲、主觀臆斷。所以尚秉和先生評價春秋易學“最為正軌”。要閱讀、理解《周易》,必須懂得“易象”,由此就引發出了這樣的問題:什么是易象?它來源于何處?
易象的特點與分類,在《周易·說卦傳》中有具體的說明,后人若要讀懂《周易》,自然必須以《周易·說卦傳》作為解卦依據。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易象的來源與范疇,只有搞清楚易象的來源問題,掌握其涵蓋的范圍,我們才能對《周易》作出準確的釋讀。若要回答什么是易象,首先得解釋什么是“易”?許慎解釋“易”字:“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兜z書》說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463頁下。許慎認為“易”是一個象形字。他首先將“易”解釋為蜥蜴,蝘蜓、守宮是蜥蜴的別稱;又引用漢代的緯書將“易”解釋為日月,表象陰陽。許慎為什么要用“蜥蜴”“日月”“陰陽”這三個概念來解釋易字?他這樣解釋的道理何在?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問題。蜥蜴屬于爬行類動物,其種屬甚多,變色龍即是蜥蜴中的一種。變色龍的生活習性是因時因地而變的。如果我們將蜥蜴理解為在大地上生存的物類的代稱,那么許慎用“日月”“陰陽”來解釋“易”字,其內在的邏輯就變得很清楚了。以蜥蜴為代表的在大地上生存的物類,其生命都受到日月運行的影響與制約,日月的運行決定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其實質是陰陽之氣在作升降浮沉的周期性節律運動;受此影響,就有了大地上草木的榮枯,人事的代謝。根據許慎的解釋,“易”其實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易”為物象,泛指大地上生長的物類;第二層“易”為天象,實指日月的運行;第三層“易”為天道,表現為陰陽之氣升降浮沉的周期性節律運動。用“日月”來解釋“易”字,在東漢道士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一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自古以來,修道的道士們都是以《周易參同契》為指引,尋求盡性致命之大道!吨芤讌⑼酢返幕纠碚摼褪墙⒃“日月為易”這一思想觀念之上的:“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周易參同契》,章偉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0頁。,“《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參同契》,章偉文譯注,第34頁。將“易”理解為日月的運行,周而復始的運動,這種思想淵源甚古,其來有自。“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79頁。說明“遂古之初”,中國古代的圣賢就確立了通過觀察天象、把握日月的運行規律來理解人類置身的世界的科學思想。天地萬物生命的來源是日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76頁。,日月的運行決定著天地萬物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明確了易象的來源與范疇,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易象與易理之間的關系,對易理的來源與內涵作出說明。許慎對易字的解釋包涵了三層遞進關系:第一層“在地成形”,是說包括蜥蜴在內的一切在大地上生長的物類構成了易象的表層;第二層“在天成象”“日月為易”構成了易象的中層,是說易象的本源是日月的運行,天文決定地理,大地上生長的物類其生命是由日月的運行所決定的;第三層“象陰陽也”構成了易象的深層,也就是說易象是由陰陽之氣的變化所生成的。世間萬象千姿百態、紛繁復雜,決定其基本面貌、基本象態的不過是陰陽變化之理。易象呈現出事物的象數,其中“象”是指事物的具體形態,“數”是指事物的氣數、命數。象數的形成,說到底,是陰陽變化之易理在發揮作用。譬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呱呱墜地,有了生命的形象,這個生命的形象蘊含了十個月的氣數,沒有十月這個氣數的孕育、生長,就不會形成嬰兒的形象。但嬰兒形象的形成,從根本上來說,又是父母的受精卵在起作用,這個受精卵是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得以生成的道理。易理是決定易象生成的先天道理,易象則是易理的后天呈現。
《周易·系辭下》言:“《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90頁!吨芤住愤@部經典的創作包羅萬象,涵蓋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是由六爻組成的六畫卦表現出來的,初二兩爻表示地道,三四兩爻表示人道,五上兩爻表示天道。據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易象是由天文之象、地理之象、人文之象這三部分內容構成的。
既然天文、地理、人文構成了易象的基本范疇,那么《周易》這部經典的易理就是對天文、地理、人文的運行規律與特點的揭示與總結!吨芤·說卦傳》有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93—94頁。“《易》六畫而成卦”,六爻構成卦象,這就是易象。“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就是易象所蘊含的易理。天道由陰陽構成,地道由柔剛構成,人道由仁義構成。“將以順性命之理”,是說學習《周易》的目的:人生于天地之間,只有敬天順地,道法自然,才能夠與天地自然和諧共存。
閱讀、理解《周易》,必須具備“觀象以盡意”的能力。對易象的觀察、分析必須考慮天文、地理、人文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對易理的理解、把握也必須考慮天道、地道、人道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只有這樣,對《周易》的研究才不會陷入盲人摸象、各執一端的偏頗與片面。
維度三:師法與家法
清代經學家皮錫瑞在論述漢代學術時指出:
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91頁。
所謂“師法”,就是治《易》者所師承的對象,其易學思想與治《易》方法即來源于此。所謂“家法”,即是從師法演變而來的專門用以解《易》的一家之言、一家之學。皮錫瑞有關“師法”與“家法”的論述,為《周易》研究指明了治學門徑,必須遵循“師法”,注重“家法”。有關《周易》經傳文字的注解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如果沒有明師的指引,如果不能找到解《易》的正確方法,我們就會墜入文字的迷障當中,失去通向《周易》大道的機會。
宋代詩歌批評家嚴羽曾經說過:
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故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嚴羽:《滄浪詩話校釋》,郭紹虞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第1頁。
嚴羽雖然論及的是學詩的方法與門徑,但其識見同樣適用于《周易》的學習與研究。入門要正,立志要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尚友古人,以古人為師。
從象數的角度注解《周易》的著作當首推唐人李鼎祚編撰的《周易集解》。這部書是象數易注的集大成之作,收集了30多家漢魏古注,其中尤以虞翻為著。嚴格來說,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不是個人的專門之學,而是具有資料匯編性質的象數易學文獻。但這部書對后世象數易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潘雨廷先生評價說:
故《周易集解》之輯,又有保存古文獻之功。且成書之時,在孔疏百余年之后,全書之內容,上及魏易百余年前之漢易。由漢易直繼《易經》十二篇之旨,庶可窺見通貫三古之易理。故李氏此書,猶繼往圣之絕學,無他書可與媲美。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前言》,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7頁。
《周易集解》的巨大貢獻是對漢代古易注的收集、保存。漢代古易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依象數注解《易經》,這是符合春秋易學的解《易》方法的。尚秉和先生有言:“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夫不曰見《周易》,而曰見《易象》,誠以《易》辭皆觀象而系。”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說例》,第13頁。張朋先生認為:“就春秋時期來講,本卦和之卦之中四個八卦的八卦取象,是《周易》爻辭的解說根據,而且很可能是唯一的全部的根據。”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9頁。以象解《易》,這是春秋易學的精髓所在。由漢易溯源而上,不僅可以“直繼《易經》十二篇之旨”,而且“庶可窺見通貫三古之易理”。
遺憾的是,漢代象數易學家個人注解《周易》經傳的文字并沒有系統、完整地流傳下來!吨芤准狻肥占臐h魏古注多達38家,全書共集易注2700余節,李氏本人案語108節。王豐先:《點校前言》,李鼎祚:《周易集解》,王豐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6—7頁。莊子有言:“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郭慶藩:《莊子集釋》第1冊,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4頁。雖然從象數易注入門,必須以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為宗,但《周易集解》道出多門,令人莫衷一是。
所幸的是,在《周易集解》所輯錄的古注中,漢代虞翻一家有近1300節,幾乎占了全書的一半。王豐先:《點校前言》,李鼎祚:《周易集解》,第8頁。劉大均先生指出:“虞氏易學乃是明圣人陰陽消息之教、探兩漢易學之真傳的必由之途。”劉大均:《點校說明》,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劉大均校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頁。徐芹庭先生稱贊“虞氏易承孟氏之真傳,為孔子田何一脈相承之正統。又博覽馬鄭荀宋與諸儒之易,故能集象數之大成。”徐芹庭:《漢易闡微》下,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第580頁。由此看來,從象數易注入門研究《周易》,當首拜虞翻為師。
明代來知德以一己之力,積近30年之功,“以象數為方法,以義理為旨歸”王豐先:《點校說明》,來知德:《周易集注》,王豐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3頁。撰成《周易集注》一書,“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6頁。徐芹庭先生明確指出:“來氏之象,多取于是。其錯卦,即虞氏旁通也。其書中稱虞翻者三次,其用虞義以注經者尤多。”徐芹庭:《來氏易經象數集注》,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第15頁。因此,要通象數古易,又必以來知德為師。
虞翻的易注在傳抄的過程中多有散逸、缺漏,其著述是不完備的。但虞翻的易學思想與注易體例從已有的易注中已得到彰顯,所以到了清人張惠言這里,他完全承繼虞翻的易學思想與注易方法撰成《周易虞氏義》。該書不僅對現存虞注作了疏解,而且依據虞翻的易學思想補足其缺漏部分。至此,《周易》之“虞氏義”始得完備。清人阮元評價此書:“始于‘幽贊神明’,終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蓋自仲翔以來,綿綿延延千四百余載,至今日而昭然復明。”張惠言:《周易虞氏義·阮元序》,第4頁。梁啟超對張惠言的易學研究有如是評價:“他的長處在家法明了,把虞仲翔一家學問,發揮盡致。”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223頁。因此,要通虞氏易學,必以張惠言為師。
近代易學家尚秉和先生曾言:“誠以《易》辭皆觀象而系!渡舷怠吩疲菏ト擞^象系辭焉而明吉兇是也。故讀《易》者,須先知卦爻辭之從何象而生,然后象與辭方相屬。”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說例》,第13頁。尚秉和先生據此思想撰成《周易尚氏學》。于省吾先生對尚著有如是評價:“先生的絕大發明則在乎象,解決了舊所不解的不可勝數的易象問題,可以說,先生對易象的貢獻是空前的。”于省吾:《前言》,尚秉和:《周易尚氏學》,第7頁。尚秉和先生的《周易尚氏學》與虞翻、來知德、張惠言均有不解之緣!吨芤咨惺蠈W》一書提到虞翻有179次,來知德有3次,張惠言有1次。盡管尚秉和先生對虞翻的注解頗多批評,但他的易注采納虞氏易合理的部分也是歷歷在目、顯而易見的;其對來氏易注、張氏易注的借鑒同樣是有據可查的!吨芤咨惺蠈W》是近現代象數易學的集大成之作,后人于《周易》若要登堂入室,必拜尚秉和先生為師。
從象數易注入手研究《周易》,必以虞翻、來知德、張惠言、尚秉和為師。他們的易學思想一以貫之,體現了《周易》著述“觀象系辭”這一本質特點。四家易注既學有淵源,又一脈相承,相互影響。若能貫通四家易注,揚長避短,綜合集成,就必定能找到登臨《周易》的天梯。
維度四:天文與人文
許慎“日月為易,象陰陽也”的解釋透露出這樣一個消息:《周易》來源于古天文學。這個觀點可以從六十四卦的排序中得到證實!吨芤住飞辖浀谝回郧瑸樘,第二卦坤為地,乾坤兩卦講的是天地定位,陰陽生物,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宇宙。上經第二十九卦坎為月,第三十卦離為日,坎離兩卦講的是天地宇宙之間,最重要的天象就是日月的運行。下經第一卦咸的卦象為男娶女,有了天地,有了日月,就有了人類生命的繁衍、生存。下經第六十三卦既濟卦、第六十四卦未濟卦都是由日月水火之象構成的,講的是天地的成毀與宇宙的無限。古天文學的思想貫穿于六十四卦的始終,要讀懂《周易》,就必須具備古天文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
《晉書·卷十一·志第一·天文上》指出:“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78頁。在漢代以前,中國古天文學關于天地宇宙的來源與構成就已經形成了三大學說:蓋天說、宣夜說、渾天說。蓋天說出自《周髀算經》,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天地結構理論。它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周髀算經譯注》,程貞一、聞人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2頁。,“天員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房玄齡:《晉書》,第178頁。天圓地方的觀念形成于此!吨芤·說卦傳》“乾為天、為圜”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94頁。“坤為地……為大輿”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95頁。的取象原則顯然受到了蓋天說的影響。漢代天文學家郗萌所傳的宣夜說認為:“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房玄齡:《晉書》,第178頁。宣夜說視宇宙為無邊無際的虛空,充斥其間的氣流托舉起日月眾星,這一思想在《周易》十二消息卦中有充分的體現。乾卦六爻都是陽爻,表示天是由純陽之氣凝聚而成,陽氣升降浮沉于天地之間。坤卦六爻都是陰爻,表示地是由純陰之氣凝聚而成,陰氣猶如虛空,遍布于天地上下之間。唐代天文學家瞿曇悉達引張衡言:“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瞿曇悉達:《開元占經》上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3頁。這是有關渾天說思想的經典表述!吨芤住非“天行健”“元亨利貞”等文字顯然和渾天說思想有關。
學習中國古天文學,不僅要了解三大天文學說的基本思想,還需要掌握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宿的分布與運行規律,對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與特點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弄清楚中國古天文學“觀象授時”的特殊內涵。中國古天文學與西方現代天文學具有本質的不同。西方天文學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基礎之上的,它將天體、天象作為一個客觀的物質對象來加以研究,分析其物質構成,了解其規律與原因;而中國古天文學卻是建立在天地人不可分割、三位一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它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研究天文現象,目的是為了經世致用,他們是將天文、地理、人文視為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來加以辯證思考與表達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意味著天象決定著地理的面貌,時空一體,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二分二至四立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四面八方相對應。“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目的是為了“究天人之際”!稘h書·藝文志》有言: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班固:《漢書補注》卷6,王先謙補注,第3043頁。
觀天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探究星空的物質構成,更不是為了征服太空。在中國古代前賢的眼中,天地自然不是人類欲望的對象,而是人類念茲在茲、須臾不可離別的故土家園。所以他們的興趣是想通過對天道運行規律與特點的認識來指導經國之大業,現實之人生。因此從中國古天文學自然引申出了中華人文思想。人文源自天文,這一觀點在《賁卦·彖傳》中有明確的表達: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追f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37頁。
賁卦卦象由下離上艮構成:。下卦離為日,上卦艮為四時,卦象的天文學內涵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產生了春夏秋冬四時,所以系辭為“天文也”。下卦離為日,太陽光芒四射,所以取象為“文明”;上卦艮為止,人類止于文明,所以系辭為“文明以止,人文也。”卦象的人文內涵是人類的行為規范以太陽為標準,遵循春夏秋冬四季運行的規律,做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郭慶藩:《莊子集釋》第4冊,第966頁。這就是“人文”。上卦艮為“觀”,人類仰觀太陽的運行引起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所以系辭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以太陽的運行為圭臬,教化天下百姓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所以系辭為“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彖傳》的這段文字完全由賁卦卦象引出,而賁卦卦象是由太陽四時所代表的天象組成。在這段文字中,出現了“天文”“文明”“人文”“文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縮略語)這四個關鍵詞。這說明最遲在戰國時代,中華文明思想已經發展到一個極高的境界,古代先賢對什么是天文、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人文、什么是文化、它們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諸如此類的問題,已經有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思考與認識。中國古代先賢認為天文是至高無上的,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所謂文明就是“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郭茂倩:《樂府詩集》第30卷,《長歌行》,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42頁。;人世間的人文來源于天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秉道而行,這就是人文;所謂文化就是以天道設教,教化天下百姓,敬天順地,止于仁義。
《周易·大象傳》從天文學、地理學、人文學的角度解釋六十四卦卦象,其基本句式是由兩句話構成:第一句話是從天文學或地理學的角度解釋卦象,第二句話是從第一句話引申出來的人文思想。例如《乾卦·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4頁。“天行健”是對乾卦卦象的天文學解釋,“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從“天行健”引申出來的人文思想。能夠秉持天道的人就是君子,君子秉持天道的行為表現為“自強不息”!独へ·大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8頁。“地勢坤”是對坤卦卦象的地理學解釋,“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從“地勢坤”引申出來的人文思想。能夠效法地道的人就是君子,君子效法地道的行為表現為“厚德載物”。
《周易·大象傳》從整體、從宏觀來解釋六十四卦的天文學、地理學、人文學內涵!吨芤·小象傳》則從局部、從微觀來解釋三百八十四爻的天文學、地理學、人文學內涵。例如坤卦六四爻辭:“括囊,無咎無譽。”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8頁。六四爻來源于觀卦,觀卦在十二消息卦中表示八月。六四爻以下是坤體,大地含藏萬物,像個口袋,所以取象為“囊”。觀卦上卦為巽,六四爻是巽卦的初爻,巽為繩,用繩子把口袋扎起來就是“括囊”。六四爻陰居陰位為正,順承九五陽爻,所以系辭為“無咎”。六四爻居艮卦中爻,艮為止,止語不言,所以系辭為“無譽”!独へ·小象傳》的解說為:“‘括囊,無咎’,慎不害也。”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第18頁。“慎不害也”是對“括囊,無咎”所蘊含的人文思想的引發。六四爻居艮卦中央,艮為止,取象為“慎”。上卦巽一陰生于陽體,取象為“害”。處在六四的位置上,與九五爻天子位毗鄰,需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能小心駛得萬年船。所以系辭為“慎不害也”。很顯然,《周易·小象傳》是通過對爻象的天文、地理意象的分析,引申出人文訓誡的思想的。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每一爻都蘊含了天文學、地理學、人文學的內涵。天文衍生人文,易理涵蓋義理。對《周易》的研究,需要遵循這樣的原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結語:未來的研究方向
自《周易》這部典籍出現以來,有關《周易》的研究已經形成專門之學。從古至今,對《周易》的注解、闡釋、研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皓首窮經、探賾索隱、著書立說!吨芤住费芯课墨I汗牛充棟、蔚為大觀,凝聚了無數學者的心血與智慧。但考察《周易》研究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頗為尷尬的境況:“易經著作,雖已汗牛充棟,而得透羲皇消息者不多。”閆修篆:《皇極經世書今說·自序》觀物外篇上卷,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第11頁。對《周易》經傳的注解、闡釋,疊床架屋、灶上起灶,“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郭慶藩:《莊子集釋》第4冊,第1069頁。,難以窺得《周易》的真相,難以識得《周易》的大體。兩千多年以前,莊子《天下篇》中有言:“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因為治《易》者思想落入“象數”與“義理”區分、劃界的窠臼,因為治《易》者常常“以管窺天,用錐指地”郭慶藩:《莊子集釋》第3冊,第601頁。,遂使得《周易》所蘊含的“大義之方”“萬物之理”郭慶藩:《莊子集釋》第3冊,第585頁。蔽而不顯,晦而不明。“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郭慶藩:《莊子集釋》第4冊,第1065頁。,能夠識“古人之大體”“見天地之純”的“道術之作”可謂寥寥。迄今為止,尚沒有一本能夠追根溯源、全面、系統地對《周易》的來龍去脈與微言大義作出合理解釋的令人滿意之作。
毫無疑問,無數代學者為《周易》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學、訓詁學、闡釋學基礎。后來者得益于先輩的提點,可以站在前賢的肩膀上瞭望更為廣遠的風景。但倘若我們過于沉迷于易學研究文獻的層層累積、自得于《周易》闡釋的主觀介入與花樣翻新,卻可能失卻了《周易》研究的學術旨歸;▓@的小徑分叉,山間的溪流淙淙,自然有其迷人之處,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李清照集箋注》,徐培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頁!吨芤住“觀象系辭”的成書特點,決定了對《易傳》十篇文字及六十四卦卦爻辭的理解與闡釋絕不可獨立成章,自行其事。必須將《易傳》與六十四卦卦爻辭置于六十四卦卦爻象的語境中才可能溯流而上,觀象明意。即便《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象也并不意味著即是本源的存在!吨芤住芬粫,不是向壁虛構、閉門造車的產物。圣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著述方式決定了《周易》是通向大道之源的古老典籍。對《周易》的研究、注解,只有先弄清其科學起源、科學內涵,以此為基礎,對《周易》的哲學闡釋才可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周易》來源于古天文學。它既揭示了“在天成象”的天道運行規律,又彰顯出“在地成形”的地理變化。天文決定地理。有陰陽之氣的升降浮沉,就有天地萬物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天地一體,時空一體,天地人三位一體。從古天文學的角度去研究《周易》,可以揭示《周易》的科學起源,厘清天文與人文之間的源流關系,揭開籠罩在《周易》之上的神秘面紗,還玄學為科學,為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闡釋奠定科學的基礎。
21世紀既是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世紀,亦是中華文化否極泰來、走向復興、走向自信、造福人類的世紀!吨芤住匪N含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天下文明觀等思想智慧,可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馮友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對《周易》的研究,需要走出知識累積、自我建構、自我闡釋的時代!吨芤住凡粌H僅是一部“歷史典籍”,而且更是一部活在當下、面向未來的智慧之書。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盡管易學著作、易學文獻已經異彩紛呈、琳瑯滿目,但那本“唯一之書”與“未來之書”尚待寫就!吨芤住费芯康奈磥矸较蚰耸腔貧w本源與開端。本源與開端具有“唯一性”,惟其如此,其存在方能開顯出具有源頭活水的無盡生機。
易學研究的當務之急與首要任務乃是追根溯源,還原出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六十四卦卦爻象之間的邏輯聯系,還原出六十四卦卦爻象與天地陰陽之氣升降浮沉的本質聯系!吨芤住费芯恳獢[脫“方術之作”的困囿,通向“道術之作”的澄明,其唯一的道路即是回歸本源與開端,回到天地之始,感悟天地人三才之道相生相應、殊途同歸、百慮一致的變化機理,藉此才可能識“古人之大體”,以“見天地之純”。
《返本歸元:《周易》研究的四個維度與未來方向》
本文由職稱驛站首發,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返本歸元:《周易》研究的四個維度與未來方向
文章地址: http://www.clairedale.com/lunwen/yishu/zhexue/48082.html
快速預審、投刊前指導、專業學術評審,對文章進行評價
立即咨詢校對編輯、深度潤色,讓稿件符合學術規范,格式體例等標準
立即咨詢適用于語句和結構尚需完善和調整的中文文章,確保稿件達到要求
立即咨詢數據庫包括:期刊、文章、書籍、會議、預印書、百科全書和摘要等
立即咨詢讓作者在期刊選擇時避免走彎路,縮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詢根據目標期刊格式要求對作者文章進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調整
立即咨詢幫助作者將稿件提交至目標期刊投稿系統,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詢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內容,指導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詢1、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如需刪除請聯系本站在線人員!
2、本站服務全面,包括期刊推薦、論文發表咨詢、出版社出書等服務,如有需要請點擊在線咨詢。
3、本站憑借多年的論文發表咨詢經驗,審核、發表成功率高。
4、本站在國際擁有多家自主經營出版社,出版服務有保證。
職稱驛站 www.clairedale.com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備16002873號-3
欧美老妇人妖牲交